嘉兴骄傲 当前位置:首页 > 先进典型 > 嘉兴骄傲 > 正文
退出宽屏
30多年“追星”!“航天桥梁”姚老师的航天情缘
来源:嘉兴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 园 时间:2024-03-04 15:58:57

  【撇出故事】

  一个人,可能因为做对了一件事,就能被时间铭记。

  对于平湖独山港镇原黄姑中学退休教师姚爱英来说,“那件事”就是1992年大胆地寄出了一封信。收件地址竟然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这之前,她的所有社会关系都跟对方完全不搭界。

  

  谁都没想到,竟然有回信。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纸短情长,竟让“高高在上”的中国航天事业与扎根泥土的基层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连,开启了一段长达30多年的航天情缘。

  或许是因为双方都无比珍视这段跨度虽大却朴素如斯的情谊,32年来,姚爱英34次带着学生北上参观学习,与航天专家面对面交流。包括杨利伟将军在内的中国航天人应邀30余次南下平湖,传授航天知识,培育科技新苗。

  而今,独山港建起了航天神箭幼儿园。这里的垂髫少年基本都会制作一种名为“水火箭”的发射装置,从小在航天梦的星辉下成长。2021年底,“天宫课堂”中国空间站迎来首次太空授课,全省省唯一参与授课的地方就在独山港。

  人们还惊讶于,在独山港镇赵家桥村竟然藏着一座“国”字号的科普馆——中国航天科普馆。这是全国首个位于乡村的综合性航天科普馆,其中的许多重磅级馆陈就是飞船发射实物或大比例模型。2022年国庆节前,“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就在这里集中展出三个月。

  而这一切都发轫于那封信,也与姚爱英这位牵线人息息相关。

  天时地利人和,腾飞传奇赓续。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枚火箭的总装地点正是位于嘉兴港区蓝箭航天嘉兴火箭制造基地。

  星辰大海,星河滚烫。32年来,从红船到飞船,从一片海到一片天,一位退休乡村教师与一代航天英雄的故事还在续写……

  

  1月26日,姚爱英获评“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1月31日,她又顺利获评“中国好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山给姚爱英的致敬词这样写道:“您是沟通航天人和黄姑(中学)的桥梁,您是培育航天幼苗的耕耘能手。”

  姚老师何许人也?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觉得:姚老师的身上,反差感真强。

  “每去一次,我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春节假期过后两天,记者约上了姚老师,来到她家里采访。

  获评“中国好人”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忙着接受各级慰问、活动和采访。跨越32年,一位乡镇退休教师与中国航天工程发生的故事,这种强烈的反差事件自带媒体属性。姚老师的曝光度很快迎来高峰。

  村里人已经驾轻就熟地给陌生人指路:“姚老师家就是两栋红房子前面有棵树的那家。”

  果然,进门后,没有人不会马上被满墙的照片吸引。这些照片定格了姚爱英与中国航天巨擘在一起的宝贵瞬间。她对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

  

  记者心想,她一定无数次讲过这些故事,她也一定知道媒体需要什么、爱听什么。于是记者没有急着发问。

  果然,姚老师打开了话匣子,像倒豆子一样开始讲述。其间如果因为追问而被打断,无论从哪个地方进入,她都接着能讲下去。记者心知,这些航天人的故事,不是在她写的书里,而是真实地烙印在了她的心里。

  姚爱英,中共党员,生于1951年,今年73岁的她身高不足160厘米,身型微胖,圆脸盘,有着属于海边人的健康肤色,戴一副黑色边框眼镜,眼光灵动有神,从照片看,齐耳短发已经留了很多年,说话带着浓重的平湖地方口音。

  她这样自谦:“我就是一个农村老太太。”可是,当那些高大上的专有名词从她口中随意迸发出来,诸如“高轨道火箭”“洲际导弹”“长征二号E”“中国首枚水下发射洲际导弹”“北斗主网”“巨浪一号”……她一定是在背后是做了大量功课,在30多年的时间里做了长足的准备,下足了功夫。

  听着听着,你还会发现,她习惯在报出这些专有名字时“顺便”报出那些赫赫有名的总设计师们的名字和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的发射时间。其流畅程度似乎完全不需要回想确认,就像能自信地背出一篇课文一样。有时,她还会进一步展开她有幸与这些丰碑式的人物中交往中的细节,那语气就像聊家常一样。

  不过,是她也坦承,1994年,当她第一次在绿皮火车上颠簸了21个小时到达北京,享受着高规格待遇,被带着参观和聆听讲解时,有一种身在云端的感觉。“那时,我哪里听得懂这些,就像听天书一样!因为不能拍照、不能记录,我只能等回到酒店里,在笔记本上尽量多记下来一些。”

  随着一次又一次受邀北上,与越来越多的航天科学家有了深入交流,一种对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无比崇敬之情也越来越浓烈。

  姚爱英被一种精神和情绪激励着。她说:“每去一次,我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航天人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对他们知之甚少;他们的成就那么大,但要求的却那么少。”

  “不追歌星追科星”

  姚爱英,一名普通乡村教师,为何能一次次受邀去北京,走进那些有着高规格安保的神秘大院,近距离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她这样解释道:“我和许多老总们已经是多年的好朋友。”

  记者追问:“那您是怎么跟大科学家们交上朋友的?”

  她答:“因为我们都是有缘人,是心灵相通的人。”这个回答或许能被称为“70岁的智慧”吧。

  另一个回答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刘竹生。姚爱英受由平湖市科协所托,邀请航天科学家来参加科普周活动。谁知,专程赶来参加活动的竟然是刘竹生这个“大咖”。他动情地说道:“平湖只要有一个人将来能够从事航天工作我就值了。”

  如您所愿!1992年至今,有5位毕业于黄姑中学的学生在航天部门工作,还有18名学生正在航天学校里学习。

  

  梦想,总属于那些爱做梦、敢做梦的人。黄姑中学与中国航天人30多年的深厚情谊,只是因为姚爱英大胆了一次。

  1992年,41岁的姚爱英还是原黄姑中学的语文老师,兼任少先队总辅导员。“那时社会上充斥着‘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等言论。我看到不少学生的桌子本子上都贴满了明星的照片,整天就想着唱歌跳舞,劲头比学习还足,这样下去要不得!”姚爱英回忆说。

  1992年3月22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射“澳星”失利,专家流泪、国人痛心、老外讽刺。同年8月14日,航天科学家们在科研资金极度缺乏、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以顽强的拼搏精神,终于把“澳星”成功送上太空,为中国人争了光。科星最亮!要追就追科学家……

  

  姚爱英当即组织开展了“学科星”捐赠零花钱慰问科学家的活动,几分、一角、伍角……姚爱英又以少先队大队部的名义,代表学校336名少先队员给航天科学家们写了一封信,信里还夹着181.2元捐款,一并寄往北京。

  直到这里,这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带着20世纪90年气息的“写信故事”。故事的转折点在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回信对姚爱英和同学们表示了感谢。回信中写道:“你们寄来的不仅仅是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那是祖国浙江的红领巾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心。情意无价!”

  除了感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还邀请师生们到北京参观。迄今,独山港师生去北京参观、现场观摩火箭发射的活动已经进行了34次。

  这难以置信故事,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开始。就像火箭发射一样,姚爱英就是那个按下发射键的人。

  “您当时为什么会关注航天领域而不是其他?”记者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姚爱英说:“可能是天意,让我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澳星’发射的新闻。但事后想来,航天科技代表了我们国家科技研发的最尖端。航天人是仰望星空的人,我们是追星人。”

  收到回信后,很快,学校就喊出了“不追歌星追科星”的宣传口号,成为当时的一股清流。“我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大干劲,就想把‘学科星’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我们组织开展了辩论赛、航天知识竞赛。班报、队报一期接一期,每年挑出其中的精品寄往北京。”姚爱英说。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姚老师为黄姑中学的“学科星”活动定下了几个特殊的日子:其中一个日子是3月22日,是“澳星”首次发射失利的日子;还有“五一”劳动节、暑假、国庆节以及元旦,在这几个日子给北京写信。

  北京也一次次给予了回应,向师生们一再发出邀请,并对学校的邀请和活动予以了热切的回应。

  从1994年至今,航天科学家基本上每年南下浙江来到黄姑中学作报告、赠送礼物,与师生们交流。2006年1月14日,航天英雄杨利伟风来到黄姑中学。他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模型赠送给学校,对学校的“学科星”活动给予了肯定和褒扬,并题词“学习航天精神,创建特色学校”,将学校的“学科星”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么多年来,研究院的领导一任接一任,我们的导弹飞船雷达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跨越。不变的事,领导和老总们一直对我都真好,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是他们在悉心浇灌祖国的未来花朵。”姚爱英语重心长。

  “我一定要把这些人的故事写出来”

  一次次北京之行,让师生们深切体会了航天科学家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对“领航员”姚爱英来说,也许正是乡村中学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让她有机会来到“两弹一星”功勋身边,代表学生向这些科学巨匠们提问,从而掌握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一手资料。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是浙江人,一直拒绝媒体采访,却主动邀请家乡人姚老师到家里,一聊了两个小时。

  姚爱英说,“屠老总有个外号叫‘倔老头’,一生不穿西装。少年时代,他和父亲在淞沪会战里死里逃生,此后,他就立志报国。”说话时,姚爱英的神情像站到了她熟悉的讲台上,“有一次我带学生去北京,‘澳星’发射总指挥于龙淮接待了我们。他跟我说:‘姚老师,《啊!摇篮》这部电影你看过吗?我就是那些马背摇篮里的孩子中的一个呀!’”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知道姚老师带学生来北京,两次打电话请她到家里。当姚爱英走进大名鼎鼎的509号楼,看到黄老的居所后,她纠结了。

  那是20个世纪50年代造的老房子,家里客厅只有一套硬木沙发是最大摆设;卧室在二楼,却要绕路到外面,再通过一个露天楼梯才能走上去。姚爱英说:“当时我想的是,他的贡献那么大,住得那么差,比我一个农村老太太还不如,就有点不客气地质问一起陪同去黄老总家的领导。他们说,姚老师,我们房子车子都有,也不是我们不给,而是他们不要;黄老不要,钱学森也不要,他们都不要!”

  不为名、不为利,就是就是爱国,就是无私奉献,姚爱英感觉到自己挖到了矿——一座属于中国航天英雄们的精神富矿。一种由爱国、无私、奉献组成的澎湃的精神原力激励着她,让她感觉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精神,“我一定要把这些人的故事写出来,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在电脑尚不普及的90年代,姚爱英一笔一画写着心中的英雄。每次改毕还要邮寄到北京去审稿。在编著第一本科普读物《铸造神剑的人》时,20万字的成书,她前前后后写了80万字,改了不止3稿,光第一稿的写作就用了38本“软面抄”。

  “那时我真是胆子大,真敢写;放到现在,我反而不敢写了。”姚爱英说,《铸造神剑的人》第一稿28万字写出来之后寄到北京,直接砍掉了8万字。他们跟我说,‘姚老师,我们这个工作,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没有你写的那种生活场景、心里活动和对话。”

  就这样,从1994年开始反复写、反复改,用了10年这本书才完成出版。32年来,姚爱英先后出版了《铸造神剑的人》《科星最亮——“两弹一星”元勋故事》《丰碑》等8本航天科普读物,总字数逾100万字。

  

  2006年,姚爱英光荣退休,却也更忙了。她成为了一名科普讲师团成员,2013年受聘担任浙江省少先队辅导员导师,2015年成立嘉兴市“姚爱英星星火炬工作室”。她深入嘉兴市20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航天精神和航天科普的宣讲工作。退休以来,姚爱英先后开展科普讲座580多场,在嘉兴、金华、温州等地参与建设航天科普教育基地11个。来自黑龙江、江苏、四川、新疆的考察团先后来到独山港学习取经。姚爱英说:“能做事,也是一种快乐。”

  【捺出态度】

  唯有热爱不可阻挡

  在41岁时,姚爱英按下了人生中那个重要的发射键,成就了讲台上或舞台上那个闪闪发光的“姚老师”。

  姚老师其实只干了一件简单的事,无论是著书立说、宣讲参观、穿针引线,都为同学们打开了“第二课堂”。这第二课堂如此“高大上”,足见姚老师大胆。

  但姚老师也是幸运的、被偏爱的人。她幸运地遇到了中国航天人这群可敬可爱的人。他们格局之大,上可达天宇、下情关乡土,“一切为了孩子”成为这段32年航天情缘一以贯之的动人主题。

 

  无论是平凡的基层教师,还是代表当下人类智识巅峰的顶级大师,他们的人生故事都写满了热爱。无论是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对事业的忠诚奉献,还是对孩子们寄予的深切期许,他们都用热爱点燃生命之火,唯有热爱不可阻挡。

  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时,姚老师拿出了一本厚厚的设计图册。“如果可以,我还想办成一件事,那就是建造一座比迪斯尼乐园还要好玩、酷炫的航天主题公园。”73岁的姚老师还是那么精神、那么大胆,活脱脱一个“老革命”。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