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退出宽屏
秀洲“草编哥”,靠什么让60万人迷上传统手艺棕编
来源:嘉兴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 园 时间:2024-03-26 15:33:29

  “曾老师,这顶龙头帽是怎么编的啊?不仅戴起来舒服,还能当作摆件观赏,真有意思!”“这件棕编作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结合了正反编的手法,你们看,‘龙鳞’和‘龙须’是不是很有立体感?”……在秀洲区洪合镇建北村文化礼堂的一家棕编工作室里,曾修权正向参观者介绍其作品,39岁的他是秀洲区非遗传承人,也是一位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拥有总计60余万粉丝的网红,账号名为“草编哥”。

  “其实我的主业是经营毛衫生意,棕编作品不售卖,钻研这门手艺纯粹出于兴趣爱好。”戴着黑框眼镜、笑起来有些腼腆的曾修权对小编说。

  一把剪刀,一个小锥子,再加上一堆或新鲜或窨干的棕榈叶,这就是曾修权全部的创作工具和原材料。

  

  撕、拉、绕、穿、刺……灵活的手指在几片棕榈叶间来回穿梭,两三分钟的时间,一只栩栩如生的“蚂蚱”就从他手中“蹦”了出来,又过了不到一分钟,一朵惟妙惟肖的“玫瑰”又绽放在他的指尖。 

  沉浸在棕编的世界里,曾修权显得专注而快乐。

  热爱:多年后重新拾起手艺 

  1985年,曾修权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马湖乡,他记忆中的童年是比较艰辛的。

  早早辍学的曾修权,承担的家务活是放牛。生活在山林旷野之间的人们,习惯用手头能找到的棕榈叶、狗尾草等原材料编织一些小动物哄孩子玩,他家的长辈就会这门手艺。“小时候没有别的玩具,只有奶奶用棕榈叶编织的小动物陪伴我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的他,渐渐对棕编产生了浓厚兴趣。

  跟着奶奶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编织手法后,曾修权常常一个人跑到后山去观察小动物,他发现,螳螂用镰刀状前足捕食又快又准,天牛的脚长着倒刺,青蛙的眼睛又鼓又圆……“现在想想,很多创作的灵感都来源于老家后面那座大山。”

  2001年,曾修权背上行囊,远赴千里之外的嘉兴,到洪合镇毛衫市场打工。每天起早贪黑为了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其他,童年的棕编梦渐行渐远。凭着机灵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曾修权很快在第二故乡安家落户,积累一定资金和经验后,他从打工者变成创业者。

  原本,他的生活也会和身边人一样波澜不惊,直到2008年,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访谈节目,称棕编是非遗文化,这门古老的手艺现在没人传承,面临失传的风险。

  看到电视里播出的棕编作品,曾修权灵光一闪:这不就是陪伴自己童年时光的玩具吗?“这门手艺可不能失传啊!”他暗暗对自己说。

  

  毛衫旺季一般在下半年,上半年生意相对清淡,曾修权利用这段闲暇时间重新拾起童年的梦想。“没想到,小时候学的手艺一点都没忘。”渐渐地,他不满足于创作简单的作品,而是一边做生意,一边见缝插针琢磨创新。 

  “编什么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让更多人关注棕编?”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曾修权脑海里。一次幼儿园的手工作业,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那天,看着儿子坐在那为交作业发愁,我突发奇想,棕编作为手工作业不是正合适吗?”

  说干就干,曾修权随手找来几片窨干的棕榈叶,用剪刀将叶片裁成条状,一折二翻三穿,三下五除二,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鱼”就编好了,他还用棕叶的茎给“金鱼”做了提线。

  这件小事虽然过去10多年了,曾修权至今还记得,那天放学回家路上,儿子开心地说:“全班的小朋友都围着我转,都想摸摸这条神奇的小金鱼,就连老师都夸好看呢!”

  孩子的肯定给了曾修权莫大的鼓舞,他觉得编什么其实也没那么重要,能引发共鸣,或是能让大家在某个瞬间感受到童年的快乐,那就足够了。

  沉醉:随机应变的创新

  传统的棕编技法,以单编为主,技巧相对简单,整体造型比较平面,没有立体感。如何从传统编织中破题?曾修权经过多年实践,在他的作品中创新融入了双编、多编等手法,并研究出多种手法融合的棕编新技术,不仅让作品立体生动,还兼顾鳞片、眼皮等局部细节,让棕编的展现方式更加多元。

  “今年是龙年,最吸引人眼球的作品就是这个。”捧起新编的“龙头帽”,曾修权打开了话匣。

  

  仔细端详这顶帽子,外形是神话传说中气宇轩昂的祥龙,内部加上了可调节大小的现代头盔系带,古今元素融于一体,可谓是棕编市场上独一无二的新颖作品,这是曾修权受电动自行车头盔启发萌生的创意。 

  上网收集了一些龙的素材图片后,他决定先从龙头的后脑勺开始,用最常见的正面编法将龙鳞一片一片地拼接上。“因为后脑勺没有五官部分,细节少,做起来方便,这样整个框架就先搭起来了。”

  不过,看似简单的机械编织,也需要手艺人思索如何将模样做得更精致。曾修权发现,正面编法虽然常用,但编出来的鳞片面积实在太小,龙鳞纹路过于密集,整个头盔也会显得笨重。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曾修权第一次尝试将棕榈叶的反面当作正面来编,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叶片反面部分编织出来的面积更大,颜色也更白皙,鳞片看上去更霸气,视觉效果也更丰富。

  “当然,最难的还是龙头的正面,尤其是眼睛眼眶那里,需要和旁边的脸颊、后部的龙鳞都恰好衔接,但棕榈叶是不会主动贴合好的。”对此,曾修权只能慢工出细活,从挑选大小合适的棕榈叶开始琢磨,编织手法则根据龙头的结构变化而变化。对于“龙头帽”成品,他显得十分兴奋:“手工艺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尝试,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新创意!”

  像这样随机应变的创新,曾修权还尝试过很多。用彩带编织昆虫的翅膀,用松果鳞片粘出鸵鸟的羽毛……从材料到技巧、从形似到神似,他从不拘泥于技法,而是让棕编实现了跨界融合。

  临风展翅的“丹顶鹤”、金光闪闪的“蟾蜍”、威风凛凛的“雄鹰”,在曾修权手中,每一件棕编作品都造型独特、活灵活现。除了传统的创作题材,他还将流行元素融入创作。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熊大、熊二,电影《冰河时代》中捧着坚果的松鼠斯克莱特等都是他的创作对象。

  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曾修权还编织出了神兽系列、山海经系列等。

  出圈:既是“网红”更是“老师”

  真正让曾修权出圈并在业界火起来的,是他在抖音、快手等网络社交平台上传的短视频。

  2018年前后,短视频逐渐火了起来。曾修权将自己闲暇之余玩棕编的日常分享在网络平台上。“起初真的只是玩玩,没想到评论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是志同道合的业界人士,我们还组建了一个棕编技艺交流群。”

  在一则短视频中,曾修权用铁丝做基础定型,再用棕榈叶编出整体造型,最后用玻璃珠进行装饰,配合富有节奏感的背景音乐,一只憨态可掬的“松鼠”很快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样一个不足10秒的短视频,不仅让曾修权收获了20多万观众的点赞,一夜涨粉几万,还让他发现了弘扬棕编这项非遗技艺的时髦方法。 

  小编留意到,曾修权在抖音平台“草编哥”账号上发布过一段“棕编蚂蚱教程”,开篇就提到:“棕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要让它失传。”

  曾修权表示,他现在每隔几天就会更新一次短视频,保持和粉丝的互动频率,教全国各地的朋友学棕编。有时候留言问“怎么编”的粉丝太多,他索性就开启直播,在直播中把每个步骤拆解开,“手把手”教大家。

  不仅在网络上教学,曾修权还把这门非遗技艺带到了洪合镇的学校。“不管工作多忙,我每周都会抽出一下午时间,教洪合镇印通小学的孩子们系统学习棕编。”他说。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自己亲手做玩具的“诱惑”是巨大的。因此,曾修权的棕编课总是格外热闹。

  

  “曾老师,这一步之后要怎么编啊”“这小昆虫的腿怎么和身体连接上呢”……每堂棕编课,曾修权都要耐心解答无数的问题,狭长的棕榈叶在孩子们的指尖不停“跳跃”,一件件生动有趣的作品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活灵活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熟练掌握棕编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我教孩子们从最简单的造型学起,培养兴趣,树立信心,然后一点点增加难度。”曾修权说,“在我的棕编作品中,常常会加入一些动漫元素,深受小朋友欢迎。”

  2023年,曾修权与第三方机构展开合作,将棕编教学录制成网络课程,让更多学校的孩子了解棕编、爱上非遗,他也积极制作短视频、参加非遗文化节、录制教学视频等,央视综艺《为爱而歌》、浙江卫视《周末面孔》等多档电视栏目曾找他录制节目,全国30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让棕编这门非遗技艺被更多人所了解。

  最寻常的棕榈叶,对心灵手巧的山里娃来说是童年的玩具,也是传承非遗的桥梁。在追寻热爱的道路上,曾修权编织出了一方展现非遗魅力的小天地。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他谦虚地表示自己的技艺并不专业,而实际上,他已经超过了大多数行家。凭借热爱与坚守,他沉浸在棕编的世界里忘我创作,在看似枯燥的编织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热情、萌生创意。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多年前曾经困扰曾修权那个“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问题,目前仍然存在。他认为,传承这件事始终要靠更年轻的一代,要用新鲜的创意让传统的手艺变得活色生香。

  拥有60多万粉丝的曾修权并没有自诩是网红,他还是兢兢业业地经营着毛衫生意,始终保持着传承非遗技艺的初心。他选择将棕编的“种子”悄悄种在校园,因为他相信,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来源:区传媒中心)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